学术交流

学术交流
当前位置: 首页 | 学术交流 | 学术交流 | 正文

【徐州日报】朱娅:乡村振兴应走向“个性化”

发布日期:2022年03月24日 19:34 浏览次数:

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,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这是“三农”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,也是乡村个性化振兴的历史方位。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逐步落实,基层实践中的新理念、新举措、新事物不断涌现,农业农村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向前推进。当前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,致力于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,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广大农村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,坚持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,走好乡村个性化振兴之路,奋力描绘一幅业兴、民富、村美、人和的精彩画卷。

一、个性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

按照辩证法的基本观点,事物具有共性和个性,共性寓于个性之中,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,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。从共性来看,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,提出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并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。从个性来看,在遵循中央统一部署之下,各地立足地方发展实际,积极探索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形成独特的模式、经验或方案。以浙江省为例,从“千万工程”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到未来乡村建设,这是省级层面的方案;绍兴市于2017年实施“五星达标、3A争创”工作,这是市级层面的方案;践行“两山”理论的余村绿色发展则提供了村级层面的方案。从转化来看,滥觞于诸暨的“枫桥经验”演化成新时代建立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蓝本,这是个性化振兴转化为共性的现象级典型。
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个性化、特色化、差异化发展方向。个性化振兴的基础是区域在要素禀赋、产业基础、地理区位、外部市场、人口结构和历史因素等方面存在普遍差别。这些差别使得区域之间需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潜能,选择适宜自身的发展模式、路径和重心。我国现有50多万个村庄,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聚落特征。乡村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、人群生活方式与生计模式、文化传统与风气习俗千差万别,具有复杂异质性,乡村个性化振兴以此为依据,其所缔造的独特性和竞争优势也是乡村得以振兴的力量源泉。

个性化振兴意味着差异化定位、特色发展、错位竞争,徐州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和特色路径。例如,铜山区根据资源禀赋、产业形态等,分类打造都市郊区型、乡村旅游型、产业带动型、整治提升型四类村庄。贾汪区潘安湖经过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旅游,实现从煤矿塌陷区到湿地公园的华丽蝶变,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景点。景区附近的马庄村更是徐州乡村振兴的一颗明珠,村里关闭煤矿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,将民俗文化和休闲旅游相结合,把小香包做成大产业。马庄文化立村、文化兴村经验被徐州推广为实施文明村镇建设行动计划。

二、以个性化振兴破解乡村振兴的同质化困境

乡村振兴最大的问题,就是要走出同质化困境。当前,乡村振兴中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,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一是把城市建设的做法照搬照抄到农村。一些地方急于求成、大拆大建,违背农民意愿, 强行推进合村并组、撤村并居、集中上楼, 打乱传统村庄边界, 使村民共同生产、共同生活、共同组织的基础逐渐丧失。消灭了农家院、消失了村落,城不像城,村不像村。二是照搬照抄他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项目。袁家村以村民生活为景观,主打关中民俗文化,每年吸引超过500万游客,但即便在陕西,复制袁家村模式获得成功的乡村寥寥无几。一段时间以来,不少乡村一哄而上发展乡村旅游、农家乐,复制玻璃栈桥、彩虹滑道设施建设,但乡村旅游市场容量有限,很多项目因管理不当、毫无新意而惨淡收场。有的地方盲目上项目、铺摊子,在产业布局上出现重复、雷同现象,不少变成烂摊子,加重村级债务风险。三是乡村风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。不少村庄在乡村建设中破坏了乡村肌理,民居和街道整齐划一,样式造型设计思维单一,抑或耗资刷白墙,甚至在开发建设中毁掉文脉和历史的遗存,村庄失去了独特的味道和特色。一些地方脱离农民生产生活实际,刻意打造出来的古风古韵的店铺,很少正常营业,门庭冷落。

乡村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,比城市拥有更复杂的要素禀赋结构,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文化和教化功能,“千村一面”会使得乡村发展失去自身资源优势和历史传承的依托,乡村的发展就会变成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。因此,要牢牢吸取“千村一面”的错误经验,不搞一刀切,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个性化的乡村振兴。另外,同质化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竞争,压缩了互补性的合作发展空间,产生区域之间市场相互分割、产业链不相互开放等问题。因此个性化振兴不是特立独行、以邻为壑,而是区域之间相互兼容、共赢共生。

三、走稳走实徐州特色的乡村个性化振兴之路

近年来,徐州推进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,在全省2021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,位于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。站在新的起点上,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、数字乡村建设等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,释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能,徐州应抓住机遇,提炼经验,实现乡村个性化振兴,推动乡村多样化发展、特色化建设、生态化保护。

一是加强规划的统筹和衔接。在乡村发展规划上,强化区域统筹协调,各区(县、市)、各部门要在充分论证、凝聚共识的基础上,形成互补共生的发展模式,避免乡村定位的同质化。科学把握村庄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,合理确定村庄的布局分类,做到分类指导、因村制宜、精准施策、有序建设,保持乡村独特的风貌,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,防止“千村一面”。推动实施特色村庄整村运营,整体挖掘、包装和改造。

二是筑牢稳健的产业支撑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,徐州要确保农业稳产增产,利用“五省通衢”的区位优势,打造成淮海经济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中心、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中心。突出“特、优、强、好”,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,推动形成“一县一业、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产业格局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发展农产品加工、乡村休闲旅游、农村电商等三大乡村产业。

三是着力深厚的文脉传承。徐州乃两汉文化的发源地,拥有大量文化遗产、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。要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,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传承,打造具有徐州识别度的文化乡村,例如扶持中药香包、面人制作、剪纸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,开展农村文物古迹、传统村落、传统建筑和黄河故道、运河沿线农业遗迹保护,建设文旅结合的特色旅游村镇,同时引入新业态激活乡村。

四是注重特色品牌建设。实施品牌战略,既包括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也包括村庄的品牌化与形象化,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和村庄核心竞争力,解决同质化问题。对品牌进行深度运营,进一步挖掘品牌价值,例如打造IP为村庄赋能,形成核心创意点和卖点,圈粉游客,可以实现良好的综合经济与社会效益。

五是发挥农民的主体性。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,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。农民生于斯、长于斯,与乡土有割舍不断的血缘地缘纽带,他们对乡村的了解、体验和认同都是外人无法比拟的。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,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才能让个性化振兴得以真正落实。

(作者系美高梅4688集团am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教授)

图文转载于美高梅4688集团am新闻网

编辑:季旸

校对:张嫦娥

审核:姜萍